健康醫療注意事項

111-05-12
傳染途徑 疾病名稱 疫情 / 特殊注意事項 預防方式
例行性預防接種  

不論是否出國,都應該完成常規疫苗的施打,出發前請確認已按時完成接種。

大部分疫苗接種後需要2週才會產生足夠保護力,有些疫苗需要間隔一段時間再接種第2劑、甚至第3劑,建議旅客行前2至4週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醫師相關建議。

食物或飲水傳染 A型肝炎

當地的飲食、飲水有傳染風險,建議旅客接種疫苗。臺灣近年A型肝炎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30歲以下民眾大部分沒有抗體,應特別留意。

預防措施:
勤洗手(60%以上酒精消毒液更佳)、避免生食生水冰水(最好使用瓶裝水)、選擇衛生條件良好的餐廳(避免路邊攤)、如有腹瀉應積極補充水分鹽分。

警訊症狀:
發燒、倦怠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等,數天之後發生黃疸。

  
傷寒

行程中會前往較偏僻或衛生條件較差地區的旅客(如探親、志工活動、背包客),請告知醫師相關行程,並請醫師評估接種疫苗的需求。

警訊症狀:
發燒、腹痛、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淋巴腫大、身軀出現紅疹。

  
蟲媒傳染 日本腦炎

若旅程長達1個月以上或頻繁前往日本腦炎流行地區(例如農村),除了防蚊措施外,建議出國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以評估接種疫苗的需求。若旅遊行程僅限城市地區之旅客,則無特別預防接種之建議。

防蚊措施: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蚊帳、身體裸露處塗抹含DEET或Picaridin之防蚊藥劑)、避免黃昏到隔日黎明之間外出(尤其是豬舍、水田、叢林等病媒蚊孳生地點)。

警訊症狀:
大部分無明顯症狀(小於1%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包括發燒、腹瀉、頭痛、嘔吐、意識變化、局部神經障礙。

 
屈公病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及鄰近島嶼等,皆有屈公病疫情發生。旅行者宜注意防蚊措施。

警訊症狀:
發燒、噁心嘔吐、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及出疹。

登革熱

斯里蘭卡疫情處低水平,自2019年12月下降,惟2021年1月份新增報告仍逾萬例,高於2018-19年同期;病例分布以首都可倫坡近1,700例為多,另亭可馬里(Trincomalee)、賈夫納(Jaffna)及巴提卡洛(Batticaloa)亦逾千例。目前無針對未感染者的有效疫苗,出國至該地,應做好防蚊措施。建議懷孕婦女應暫緩前往國內外登革熱流行地區。

警訊症狀:
發燒、噁心嘔吐、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

瘧疾

斯里蘭卡衛生部表示當地瘧疾已趨近消除,自2012年10月起無本土病例通報,但除了西南部Colombo、Galle、Gampaha、Kalutara、Matara和Nuwara Eliya省以外,其他地區仍無法排除感染風險。建議至前述風險地區旅客採取防蚊措施。返國後1年內,如果出現疑似瘧疾症狀,應立刻就醫,並告知醫師曾到瘧疾流地區。

警訊症狀:
發燒、噁心嘔吐、頭痛、肌肉痛、關節痛。

 
空氣或飛沫傳染 麻疹

麻疹疫情持續在世界各地延燒,並已被美國疾管署列為出國例行性施打疫苗。旅客除了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預防措施,亦應於出發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施打疫苗的需求。

  1. 1歲及滿5歲的幼兒各一劑公費MMR疫苗;15歲到49歲的育齡婦女若經檢測為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可接種一劑公費MMR疫苗。
  2. 1981年(含)以後出生之成人出國前,建議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是否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
  3. 孕婦及未滿1歲的嬰幼兒是感染高危險群,應避免前往流行地區;如必須前往,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幼兒可於出發2週以前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孕婦不可接種MMR疫苗,請做好自我防護

警訊症狀:前驅症狀-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和在發燒3-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紅疹-柯氏斑點出現24-48小時後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由臉擴散至軀幹四肢。

  
流感

流感為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致病原為流感病毒,常引起發燒、咳嗽、頭痛、肌肉酸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等,但通常在1週內會康復。主要經由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故亦可能經由接觸傳染。

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除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接觸傳染、

注意呼吸道衛生及戴口罩外,就是施打流感疫苗,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等高危險群尤應接受疫苗接種,以防感染流感引起之併發症。

2022年 WHO更新全球疫情:全球流感活動水平低於預期,南/北半球溫帶地區流感活動皆處季節間水平。斯里蘭卡主要檢出H3N2型。

警訊症狀:

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

  
性接觸或血液傳染 B型肝炎

透過性行為、汙染的針頭或血品感染。建議旅途中有性接觸、刺青、穿耳洞,或接受侵入性醫療處置者,於行前施打疫苗。

 
HIV

高風險之旅客可於行前諮詢醫師,決定是否使用自費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

預防愛滋最重要的仍是做好安全性行為及相關防護措施,如不參加轟趴、性派對或有多重性伴侶、不共用針具、不使用毒品、定期篩檢等,以降低感染風險。

  
接觸傳染 狂犬病

當地蝙蝠、臭鼬、犬、貓等哺乳動物都可能帶有狂犬病病毒,一般旅客建議遭溫血動物抓咬受傷再接種疫苗即可,但以下旅客感染風險較高,行前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暴露前疫苗:

  1. 頻繁接觸動物 (如獸醫、動物研究人員)。
  2. 無法避免遭動物抓咬(如露營、洞窟探勘等)。
  3. 當地偏僻、無法立即就醫。
  4. 幼兒較容易受動物攻擊,若長期停留可考慮先接種疫苗。

暴露前預防接種需施打3劑疫苗,間隔至少21天,建議旅客至少提早1個月至旅醫門診諮詢。

警訊症狀:
初期症狀非特異性(如感冒症狀、頭痛等),抓咬傷部位異樣感,之後陸續出現吞嚥困難以致於引起恐水之現象(故又稱恐水症)、精神錯亂及抽搐等現象。如果不採取任何醫療措施,患者常在2~6天內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鉤端螺旋體病

斯里蘭卡2018年累計約4,900例,病例以拉特納普勒(Ratnapura)為多,其次為卡盧特勒(Kalutara);2017年累計約3,600例。

可經由食入或接觸受感染動物之尿液或組織污染的水、土壤、食物而感染。也可經由皮膚傷口、口咽黏膜、眼結膜、鼻腔或生殖道的傷口感染。

預防方式:
避免在可能遭受污染的水中游泳或涉水。當工作必須暴露於病源環境時,採用適當的防護措施。如長靴、手套及圍裙。

警訊症狀:
從輕微到嚴重都有可能;輕微者最初的症狀多半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頭痛、腸胃道不適、畏寒、紅眼、肌肉酸痛等症狀,有的還會以腦膜炎症狀表現,嚴重者會出現腎衰竭,黃疸與出血現象。
 
新興傳染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一種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的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大部分的人類冠狀病毒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有部分動物的冠狀病毒會讓動物出現腹瀉症狀,可以在糞便當中找到病毒,可能藉此造成病毒傳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統計資料,於2022年3月為止感染SARS-CoV-2者斯里蘭卡已超過66萬人感染。斯里蘭卡的COVID-19專區:http://www.epid.gov.lk/web/index.php?lang=en

建議的預防措施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相同,包括勤洗手、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等等。再次提醒民眾平時應做好手部衛生、注意呼吸道禮節、及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截至2022年3月,須提供施打相關COVID-19疫苗證明方能入境斯里蘭卡。(如連結)

https://www.airport.lk/health_declaration/index

相關旅遊管制和入境限制措施 (隨時間進行滾動式調整)

https://www.boca.gov.tw/cp-56-5078-41ac3-1.html

  
其他 曬傷、高溫

斯里蘭卡為熱帶氣候,就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季節,一個乾季,一個濕季。沿海每年最高平均溫度不斷變化,最高溫度在3-6月間介於28-34℃,最低氣溫則在11-1月間介於22-26℃間。

熱疾病的預防:
避開最熱的午間時段(上午11時到下午3時)、穿著適當服裝和防曬、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一般日常防曬建議SPF 15以上的產品,日間戶外活動則建議SPF 30以上的產品。

 
治安

斯國治安尚稱良好,仍建議國人勿停留暗巷或無人的路邊。

 

 

疫苗注射 勤洗手 呼吸道禮節 注意飲食衛生 預防性藥物 防蚊蟲叮咬 安全性行為 避免接觸禽鳥 避免接觸犬隻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隱私權保護及資訊安全政策
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