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注意事項

111-03-28
傳染途徑 疾病名稱 疫情 / 特殊注意事項 預防方式
例行性預防接種   不論是否出國,都應該完成常規疫苗的施打,出發前請確認已按時完成接種。
食物或飲水傳染 A型肝炎

A型肝炎主要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播,其傳染途徑包含攝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人與人接觸傳染、血液傳染。當地的飲食、飲水有傳染風險,建議旅客接種疫苗。臺灣近年A型肝炎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30歲以下民眾大部分沒有抗體,應特別留意。A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及效益很高,完成2劑疫苗接種(間隔6至12個月),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若是經常往返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地的開發中國家的旅客建議可接種;如有免疫功能不足者,可經醫師評估接種3劑,以建立長期的免疫力。

  
傷寒 確實洗手,吃熟食,飲用水徹底煮沸或飲用瓶裝水。行程中會前往較偏僻或衛生條件較差地區的旅客(如探親、志工活動、背包客),建議向醫師諮詢疫苗的接種。注意警訊症狀,如發燒、腹痛、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淋巴腫大、身軀出現紅疹,請及早就醫。   
霍亂

據2022年03月疾管署資料,南亞印度古吉拉特邦甘地納加縣(Gandhinagar)爆發疫情,疑似因飲用水源汙染,兩天內新增近100例疑似,並已有1例幼兒死亡,印度當地至今仍有霍亂疫情之流行。因霍亂疫苗無法提供絶對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亦提醒到疫區旅遊者需注意飲食及用水衛生,以降低霍亂感染的風險,並注意感染時的警訊症狀,包括無痛性(O139型菌病患偶發腹痛)大量米湯樣的水性腹瀉,偶而伴有嘔吐、快速脫水休克,若有不適,請及早就醫。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播,由食入受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為主要的傳染來源,也可能由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造成。預防方法為確實洗手,吃熟食,飲用水徹底煮沸或飲用瓶裝水。  
桿菌性痢疾 桿菌性痢疾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播,由食入受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為主要的傳染來源,也可能由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造成。預防方法為確實洗手,吃熟食,飲用水徹底煮沸或飲用瓶裝水。  
蟲媒傳染 日本腦炎

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為預防日本腦炎的重要措施,欲前往日本腦炎高風險國家之旅客,若旅遊行程長達1個月以上或頻繁前往日本腦炎流行地區(例如農村),建議採取防蚊措施,並可於出國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醫師,以評估接種疫苗的需求。若旅遊行程僅限城市地區之旅客,則無特別預防接種之建議。請注意相關警訊症狀,其大部分無明顯症狀(小於1%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包括發燒、腹瀉、頭痛、嘔吐、意識變化、局部神經障礙,若有以上不適,請及早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屈公病

屈公病目前沒有疫苗,主要的預防方式為預防蚊蟲叮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防蚊藥劑、使用蚊帳)。有慢性病及懷孕晚期的婦女,有較高風險產生嚴重疾病,於疾病流行期應避免前往。請注意相關警訊症狀,包括發燒、噁心嘔吐、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及出疹,若有以上不適,請及早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登革熱

目前國內尚無核准的登革熱疫苗,提醒旅客務必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防蚊藥劑、使用蚊帳,可避免病媒蚊叮咬,降低感染風險。
注意警訊症狀,如發燒、噁心嘔吐、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若有不適,請及早就醫。

茲卡病毒感染症

印度為茲卡病毒警示範圍,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提醒旅客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該疾病可由病媒蚊、輸血、性行為傳染,通常不至於造成重症或住院個案,但懷孕期間感染茲卡病毒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如要前往請先諮詢醫師,並於當地務必全程做好防蚊措施。懷孕婦女如從流行地區返國,2週內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暴露史,醫師將進行採檢送驗及胎兒超音波檢查。

注意警訊症狀,如發燒、頭痛、後眼窩痛、紅疹、肌肉關節痛、非化膿性結膜炎,若有不適請及早就醫。

 
瘧疾

全境海拔低於2,000公尺地區均有感染風險,包含孟買和德里市區。東北部各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Chhattisgarh、Gujarat、Jharkhand、Karnataka (Bangalore市除外)、Madhya Pradesh、Maharasthra(孟買、Nagpur、Nasik、Pune除外)、Orissa、West Bengal(Kolkata除外)感染惡性瘧的風險較高,建議前往前述風險區旅客採取防蚊措施,並請醫師評估是否需口服預防藥物。另當地瘧原蟲對氯奎寧(chloroquine)有抗藥性,請選擇其他合適之瘧疾預防藥物。若為長期駐外(三個月以上)者,請務必於行前諮詢您的醫師,討論瘧疾預防藥物與其他防蚊措施之選擇。請注意相關警訊症狀,包括發燒、噁心嘔吐、頭痛、肌肉痛、關節痛,返國後1年內,如果出現疑似瘧疾症狀,應立刻就醫,並告知醫師曾到瘧疾流地區。

 
開薩努森林病

該疾病屬蜱媒出血熱,又稱猴熱病,為印度南部流行病,據美國CDC資料,每年約報告400-500例。印度西南部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希莫加縣(Shivamogga)報告該縣自2019年疫情以來首例病例為57歲婦女,為輕症,已接種過疫苗。該縣2019-20年累計26例死亡。

 

請留意開薩努森林病的常見症狀,包括發冷、發燒和頭痛。最初症狀發作後3-4天,可能會出現劇烈的肌肉疼痛,伴有嘔吐,胃腸道症狀和出血問題。

預防方式:
避免遭硬蜱叮咬,避免暴露於蜱蟲孳生的環境。若至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此外,在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之蚊蟲忌避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另外,印度當地有疫苗可施打。

 
空氣或飛沫傳染 麻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麻疹是印度嬰幼兒死亡之一大主因。印度為麻疹警示範圍,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如有兒童隨行,請務必確認兒童已依時程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預防接種;一般民眾可於出發前兩周向醫師諮詢疫苗接種,特別建議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可自費接種MMR疫苗。
請注意相關警訊症狀,包括前驅症狀-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和在發燒3-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紅疹-柯氏斑點出現24-48小時後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由臉擴散至軀幹四肢。若有上述不適症狀,請及早就醫,並告知相關旅遊史。
  
流感

最有效的流感預防方法是按時接種流感疫苗。另外也需維持手部清潔,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

  
肺結核

印度是全球結核病最盛行的國家之一,且多重抗藥性結核比例偏高。

觀光客之罹病風險低,高風險者包含:
於庇護所、醫院、監獄工作者,或長期駐外者。高風險者可諮詢醫師,決定返國後是否接受潛伏性結核菌感染檢查(結核菌皮膚測試或丙型干擾素血液測驗)。

  
接觸傳染 狂犬病

據2022年03月當局報導,印度安德拉邦新增2例死亡案例,為40及60餘歲婦女,病例於2個月前遭貓咬傷,當下雖接種破傷風疫苗及服用貓咬傷藥物,惟未進行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措施(PEP)。
於印度當地蝙蝠、犬、貓可能帶有狂犬病病毒,一般旅客建議遭溫血動物抓咬受傷再接種疫苗即可,但以下旅客感染風險較高,行前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暴露前疫苗:

  1. 頻繁接觸動物 (如獸醫、動物研究人員)
  2. 無法避免遭動物抓咬(如露營、洞窟探勘等)
  3. 當地偏僻、無法立即就醫
  4. 幼兒較容易受動物攻擊,若長期停留可考慮先接種疫苗

暴露前預防接種需施打3劑疫苗,間隔至少21天,建議旅客至少提早1個月至旅醫門診諮詢。

注意警訊症狀,包括初期症狀非特異性(如感冒症狀、頭痛等),抓咬傷部位異樣感,之後陸續出現吞嚥困難以致於引起恐水之現象(故又稱恐水症)、精神錯亂及抽搐等現象。如果不採取任何醫療措施,患者常在2~6天內因呼吸麻痺而死亡,若有以上不適,請及早就醫。

 
吸血蟲

當地有感染血吸蟲的風險,請注意:

  1. 避免接觸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水域。
  2. 使用河水、湖水洗澡或洗衣,建議添加氯錠消毒,或在乾淨容器至少儲放2天再使用。
  3. 如不慎碰觸淡水,請立即用酒精和乾毛巾大力擦拭皮膚,減低感染風險。
利什曼原蟲症

印度公布2021年11月份新增33例內臟型感染死亡案例,為近7年來報告之最高死亡數,病例主要分布於比哈爾邦(Bihar)及鄰近賈坎德邦(Jharkland),該2邦於2020年及2021年初皆未出現死亡病例。病原體是利什曼屬(Leishmania spp.)的原蟲類所引起,已知的三十種

中約有 21 種可同時感染人和動物,種類繁多以臨床症狀,可分為皮膚型、黏膜皮膚型和內臟型(visceral leishmaniasis)三型,其傳播方式主要藉由帶原的白蛉叮咬,極少部分的病例是藉母體

胎兒的垂直感染、輸血或遭感染的針頭而傳播。內臟利什曼原蟲症(visceral leishmaniasis或.kala-azar)是由L. donovani

(非洲及印度),L. infantum (地中海盆地)及 L. chagasi (北美洲)引起,主要症狀包括發燒、貧血、體重減輕、肌肉萎縮及脾腫大;脾臟腫大則在早期就會出現,若出現以上不適,請及早就醫。其預防方式包括:避免病媒蚊叮咬或污染的血液製品而感染,在流行地區居家環境及家畜噴灑殺蟲劑、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家中加裝紗窗、紗門、使用驅蟲劑及睡在蚊帳

內、加強衛生教育,宣導如何避免叮咬的重要性、加強洗手,以及住院期間醫療工作人員應採標準防護措施,碰觸血液、體液後,應用消毒劑洗手等。

新興傳染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據官方資料,印度截至2022年3月確診個案已超過4300萬,死亡個案超過51萬,須多加留意當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一種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的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大部分的人類冠狀病毒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有部分動物的冠狀病毒會讓動物出現腹瀉症狀,可以在糞便當中找到病毒,可能藉此造成病毒傳播,建議的預防措施與流感相同,包括接種疫苗、勤洗手、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等等。

針對當地疫情,有以下建議:

一、印度COVID-19疫情自2021年3月起急速惡化,印度各地醫院病床及氧氣供應嚴重不足,各級醫療體系難以負荷病患需求。

二、我國政府高度關注印度COVID-19疫情發展,為確保在印度國人的健康安全,駐印度代表處隨時提供有關防疫、醫療以及經第三國轉機返國的班機等資訊,並已協助多名國人自印度搭機返國。

三、外交部及駐印度代表處原先規劃於2021年5月底包機赴印度德里接載僑民、台商返台,由於相關航空公司受到疫情影響,機組人員調派困難、或無航權、或飛機機型等因素限制,現在已無法提供包機服務。

四、基於當前印度疫情日益嚴峻,以及印度醫療體系與資源已難以負荷龐大需求,外交部建議目前仍在印度的國人,在仍有商業航班可使用的情況下,儘速訂位搭機自印度返台。

  
其他 曬傷、高溫

印度每年3-5月為旱季,首都德里地區或旅遊勝地泰姬瑪哈陵之氣溫可高達45℃以上,建議國人如非必要,儘量避免於盛夏前往印度旅遊;6-9月為雨季,造成多處地區淹水,包含孟買。

熱疾病的預防:
避開最熱的午間時段(上午11時到下午3時)、穿著適當服裝和防曬、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一般日常防曬建議SPF 15以上的產品,日間戶外活動則建議SPF 30以上的產品。

 
空氣汙染 印度空汙問題嚴重,尤以德里(Delhi)、孟買(Mumbai)、坎普爾(Kanpur)、哈雅納(Haryana)、法里達巴德(Faridabad)和瓦拉納西(Varanasi)為最,不僅導致呼吸道疾病大增,也嚴重影響交通與飛航安全。
交通事故 印度交通混亂,各國駐印度使館皆建議租用連帶駕駛之車輛或使用計程車代步,不建議在印度自行駕車。  
治安問題 印度偶有恐怖攻擊事件,東北地區(包括Assam、Manipur、Nagaland及Tripura等州屬) 屬常有分離主義武裝組織出沒,且不定時策劃反政府武裝暴動,印度 - 巴基斯坦邊界、西孟加拉省、低度開發之中部及東部州屬鄉間地區(包括Bihar、Jharkhand、Chhattisgarh、Maharashtra、Orissa及West Bengal等),治安條件均不佳,應避免前往。建議旅客留意我國外交部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再決定是否前往。  
格林-巴利症候群(GBS) 據當局2022年2月報導,印度今年截至2/26累計至少16例格林-巴利症候群個案,其病例來自於該國西部古吉拉特邦(Gujarat) 潘奇馬哈斯(Panchmahal)13例及阿南德(Anand)3例,其中8例為兒童,當局已派員前往調查,其致病機轉與自體免疫功能失常有關,因自體免疫系統破壞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外圍髓鞘層,造成神經訊號傳導功能受損,因此患者大多會出現感覺失常、肌肉無力、手腳麻木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影響到頭頸部的神經或掌管呼吸吞嚥的肌肉,造成複視、顏面神經麻痺、吞嚥困難或呼吸窘迫的問題,若有發現快速進展的肢體無力或呼吸、吞嚥功能異常,請應盡早就醫,早期治療。  

 

疫苗注射 勤洗手 呼吸道禮節 注意飲食衛生 預防性藥物 防蚊蟲叮咬 安全性行為 避免接觸禽鳥 避免接觸犬隻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隱私權保護及資訊安全政策
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