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健康與醫療資訊
健康醫療注意事項
傳染途徑 | 疾病名稱 | 疫情 / 特殊注意事項 | 預防方式 |
---|---|---|---|
例行性預防接種 | 不論是否出國,都應該完成常規疫苗的施打,出發前請確認已按時完成接種。 | ![]() |
|
食物或飲水傳染 | A型肝炎 | A型肝炎主要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播,其傳染途徑包含攝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人與人接觸傳染、血液傳染。當地的飲食、飲水有傳染風險,建議旅客接種疫苗。臺灣近年A型肝炎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30歲以下民眾大部分沒有抗體,應特別留意。A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及效益很高,完成2劑疫苗接種(間隔6至12個月),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若是經常往返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地的開發中國家的旅客建議可接種;如有免疫功能不足者,可經醫師評估接種3劑,以建立長期的免疫力。 | ![]() ![]() ![]() |
傷寒 | 確實洗手,吃熟食,飲用水徹底煮沸或飲用瓶裝水。行程中會前往較偏僻或衛生條件較差地區的旅客(如探親、志工活動、背包客),建議向醫師諮詢疫苗的接種。注意警訊症狀,如發燒、腹痛、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淋巴腫大、身軀出現紅疹,請及早就醫。 | ![]() ![]() ![]() |
|
小兒麻痺症 |
馬來西亞沙巴州(Sabah state) 於2019年12月確診疫苗衍生株小兒麻痺病毒第1型之個案,欲前往馬來西亞的旅客,建議確認小兒麻痺常規疫苗接種狀況,尚未完成小兒麻痺常規疫苗接種之兒童或成人請務必依時程完成接種。 |
![]() ![]() ![]() |
|
蟲媒傳染 | 日本腦炎 |
馬來西亞近年來以砂拉越州(Sarawak)為主要疫區,其他州多為零星病例。全年均有風險,而砂拉越州之疫情高峰期為10月至12月。馬來西亞吉打州曾於2021年11月宣布疫情爆發,該州截至2021年11月25日累計報告共10例病例,其中3例死亡,病例數較去年同期8例為多。當局已進行主動病例檢測及清除孳生源等措施。 防蚊策略如: |
![]() ![]() |
屈公病 |
據2022年1月5日馬來西亞衛生部資料,馬來西亞持續每週新增約30例病例,截至2021年12月18日累計報告近1,400例,低於2020年同期,惟高於2018-19年同期。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皆有屈公病疫情發生。屈公病目前沒有疫苗,主要的預防方式為預防蚊蟲叮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防蚊藥劑、使用蚊帳)。有慢性病及懷孕晚期的婦女,有較高風險產生嚴重疾病,於疾病流行期應避免前往。請注意相關警訊症狀,包括發燒、噁心嘔吐、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及出疹,若有以上不適,請及早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
![]() |
|
登革熱 |
馬來西亞疫情曾於2020年4月中上升,多來自西海岸中部雪蘭莪州(Selangor);截至2020年5月28日累計共46,200餘例,至少77例死亡,病例數高於2018年同期,惟較去年同期約51,000例為低。目前國內尚無核准的登革熱疫苗,提醒旅客務必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防蚊藥劑、使用蚊帳,可避免病媒蚊叮咬,降低感染風險。 |
![]() |
|
茲卡病毒感染症 |
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提醒旅客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該疾病可由病媒蚊、輸血、性行為傳染,通常不至於造成重症或住院個案,但懷孕期間感染茲卡病毒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如要前往請先諮詢醫師,並於當地務必全程做好防蚊措施。懷孕婦女如從流行地區返國,2週內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暴露史,醫師將進行採檢送驗及胎兒超音波檢查。 注意警訊症狀,如發燒、頭痛、後眼窩痛、紅疹、肌肉關節痛、非化膿性結膜炎,若有不適請及早就醫。 |
![]() ![]() |
|
瘧疾 |
市區、都市近郊及沿海地區無感染風險,感染風險侷限在沙巴內陸地區、沙勞越內陸地區及馬來半島中部地區。建議前往前述風險區旅客採取防蚊措施,並請醫師評估是否需口服預防藥物。另當地瘧原蟲對氯奎寧(chloroquine)有抗藥性,請選擇其他合適之瘧疾預防藥物。請注意相關警訊症狀,包括發燒、噁心嘔吐、頭痛、肌肉痛、關節痛,返國後1年內,如果出現疑似瘧疾症狀,應立刻就醫,並告知醫師曾到瘧疾流地區。 |
![]() ![]() |
|
空氣或飛沫傳染 | 麻疹 |
馬來西亞近年病例數呈指數增長,2018年累計近2,000例確診,約為2013年10倍,其中未接種疫苗之病例比例逐年增加至2018年76%。該國近3年發病率為50-60例/10萬人。如有兒童隨行,請務必確認兒童已依時程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預防接種;一般民眾可於出發前兩周向醫師諮詢疫苗接種,特別建議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可自費接種MMR疫苗。 |
![]() ![]() ![]() |
流感 | 於2021年WHO公佈全球流感疫情,印度、尼泊爾及馬來西亞除H3N2外另檢出B型,另有部分亞洲國家檢出零星H1N1及B(Victoria)案例。最有效的流感預防方法是按時接種流感疫苗。另外也需維持手部清潔,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 | ![]() ![]() ![]() |
|
性接觸或血液傳染 | B型肝炎 | 透過性行為、汙染的針頭或血品感染。建議旅途中有性接觸、刺青、穿耳洞,或接受侵入性醫療處置者,於行前施打疫苗。 | ![]() ![]() |
HIV |
高風險之旅客可於行前諮詢醫師,決定是否使用自費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 預防愛滋最重要的仍是做好安全性行為及相關防護措施,如不參加轟趴、性派對或有多重性伴侶、不共用針具、不使用毒品、定期篩檢等,以降低感染風險。 |
![]() ![]() |
|
接觸傳染 | 狂犬病 |
高感染風險之旅客,行前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暴露前疫苗: 3.將前往當地偏僻、無法立即就醫地區的旅客。 4.幼兒較容易受動物攻擊,若長期停留可考慮先接種疫苗。 暴露前預防接種需施打3劑疫苗,3劑之間需間隔至少21天,建議旅客至少提早1個月至旅醫門診諮詢。 |
![]() ![]() |
吸血蟲 |
當地有感染血吸蟲的風險,請注意:
|
![]() |
|
新興傳染 |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
馬來西亞疫情自2021年9月達高峰後趨緩,當局擴大40歲以上族群接種加強劑疫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一種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的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大部分的人類冠狀病毒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有部分動物的冠狀病毒會讓動物出現腹瀉症狀,可以在糞便當中找到病毒,可能藉此造成病毒傳播,建議的預防措施與流感相同,包括接種疫苗、勤洗手、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等等。 馬來西亞的COVID-19專區:https://www.doctoroncall.com.my/coronavirus (一)已接種加強針者,隔離5天; (二)未接種加強針但已完成疫苗接種者,隔離7天; (三)未完成疫苗接種者,隔離10天; (四)隔離結束前2天進行PCR檢測,或於隔離結束當天進行抗原快速檢測試劑(RTK-Ag)檢測。倘檢測結果為陰性,可解除隔離。 東馬砂拉越州災難管理委員會於1月26日宣布,該州對於隔離天數之規定與聯邦政府相同。 |
![]() ![]() ![]() |
其他 | 曬傷、高溫 |
馬來西亞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平地年均溫介於25-31℃,內地山區則介於22-28℃間。年平均雨量高,相對濕度平均高達80至85%。 熱疾病的預防: 一般日常防曬建議SPF 15以上的產品,日間戶外活動則建議SPF 30以上的產品。 |
|
治安 | 馬來西亞近來由於外來人數增加等因素,搶劫案等治安問題時有所聞。於當地期間,應妥善保管自身財物及護照並提高警覺。建議出國前可先至我國外交部領事局網頁查閱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再決定是否前往。 | ||
煙霾 | 馬來西亞8月至10月較為乾燥,且因印尼燒山整地及燒芭為肥之耕作方式,產生巨大煙霧,由東南吹向西北,造成新山至雪蘭莪州地區之煙霾(Haze)。有呼吸道感染或過敏病症者,於煙霾期間應避免在戶外活動。欲瞭解各地最新的空氣汙染指數,可查閱馬來西亞環境局網頁。 | ![]() |
![]() |
![]() |
![]() |
![]() |
![]() |
![]() |
![]() |
![]() |
![]() |
疫苗注射 | 勤洗手 | 呼吸道禮節 | 注意飲食衛生 | 預防性藥物 | 防蚊蟲叮咬 | 安全性行為 | 避免接觸禽鳥 | 避免接觸犬隻 |
---|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隱私權保護及資訊安全政策
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