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注意事項

111-05-12
傳染途徑 疾病名稱 疫情 / 特殊注意事項 預防方式
例行性預防接種   不論是否出國,都應該完成常規疫苗的施打,出發前請確認已按時完成接種。
食物或飲水傳染 A型肝炎 當地的飲食、飲水有傳染風險,建議旅客接種疫苗。旅客需注意食物、飲水之衛生,勿吃生食及飲用生水。   
傷寒 確實洗手,吃熟食,飲用水徹底煮沸或飲用瓶裝水。行程中會前往較偏僻或衛生條件較差地區的旅客(如探親、志工活動、背包客),建議向醫師諮詢疫苗的接種。   
霍亂 在2015年,緬甸及泰國邊境仍有發生霍亂疫情,累計逾200人,至少11例死亡,40例嚴重個案。預防的首要方法為勤洗手、盡量熱食、飲用瓶裝水。  
小兒麻痺症

緬甸截至2019年10月已累計6例。緬甸目前發生疫苗衍生株小兒麻痺症病毒第1型疫情(克倫邦Kayin),世界衛生組織將緬甸列為小兒麻痺症高風險國家。未完成或接種史不明者,行前應提早至旅遊醫學門診補接種。如有兒童隨行,請務必確認兒童已依時程完成小兒麻痺疫苗預防接種。

如果您於緬甸停留超過4週,緬甸政府可能會要求您於出境時出示小兒麻痺疫苗預防接種證明。為了符合當地政府的要求,請您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接種小兒麻痺疫苗,並建議於離開緬甸之前4週至12個月內完成疫苗接種,接種證明記錄於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中。

  
蟲媒傳染 日本腦炎

緬甸在2018年仍有日本腦炎病例,病例以仰光(Yangon)為多。

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為預防日本腦炎的重要措施,欲前往日本腦炎高風險國家之旅客,若旅遊行程長達1個月以上或頻繁前往日本腦炎流行地區(例如農村),建議採取防蚊措施,並可於出國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醫師,以評估接種疫苗的需求。若旅遊行程僅限城市地區之旅客,則無特別預防接種之建議。
 
屈公病

(2020/11/6)第三級警告:建議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

緬甸2019年08月為9年來首次出現病例,截至2019年08月已確診26例,多來自首都內比都(Nay Pyi Taw)、克欽邦(Kachin State)及德林達依省(Tanintharyi Region)。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皆有屈公病疫情發生。屈公病目前沒有疫苗,主要的預防方式為預防蚊蟲叮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防蚊藥劑、使用蚊帳)。有慢性病及懷孕晚期的婦女,有較高風險產生嚴重疾病,於疾病流行期應避免前往。

登革熱

疫情2019年截至11/23累計23,200餘例,其中123例死亡,病例數較2018年總數3,400餘例為高,惟死亡數較2018年187例為低;病例分布以克欽邦(Kachin)為多,其次為仰光地區。緬甸整年都有其風險,通常在雨季及五月至十月為傳播的高峰期。

登革熱目前沒有疫苗,主要的預防方式為預防蚊蟲叮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防蚊藥劑、使用蚊帳)。有慢性病及懷孕晚期的婦女,有較高風險產生嚴重疾病,於疾病流行期應避免前往。

茲卡病毒感染症 緬甸為茲卡病毒感染症警示範圍。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如要前往請先諮詢醫師,並於當地務必全程做好避免蚊蟲叮咬的措施。  
瘧疾

偏遠農村、丘陵、森林地區全年有感染熱帶瘧(惡性瘧)風險,Rakhine State部分沿海地區亦有感染風險;中部平原地區與乾燥地區通常無感染風險,但仍可能散發傳播;過去曾通報諾氏瘧原蟲(P. knowlesi)病例。

建議前往前述風險區旅客採取防蚊措施,並請醫師評估是否需口服預防藥物。曾在高風險區停留旅客,請注意以下事項:將瘧疾預防藥物服用完畢,才能達到最佳保護效果。瘧疾大部分在感染後的7~30天出現症狀,但潛伏期也可能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返國後1年內,如果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應立刻就醫,並告知醫師曾到瘧疾流地區,延遲治療可能會致死。

 
空氣或飛沫傳染 麻疹

(2021/4/9)第三級警告。甸麻疹2021年4月疫情大幅爆發,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

預防麻疹與德國麻疹最有效的方式為接種MMR疫苗,目前國內提供滿1歲及滿5歲的幼兒各一劑公費MMR疫苗。

  1. 孕婦及未滿1歲的嬰幼兒是感染高危險群,應避免前往流行地區;如必須前往,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幼兒可於出發2週以前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
  2. 孕婦不可接種MMR疫苗,如須前往流行地區,出發前請先與醫師諮詢確認有無德國麻疹抗體及是否適合前往,在當地務必戴口罩、勤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
  
肺結核

緬甸每年每10萬人口預估有200~500名結核病新個案,且抗藥性結核比例高。

觀光客之罹病風險低,高風險者包含:
於庇護所、醫院、監獄工作者,或返鄉探親、長期駐外者。高風險者可諮詢醫師,決定返國後是否接受潛伏性結核菌感染檢查(結核菌皮膚測試或丙型干擾素血液測驗)。

  
性接觸或血液傳染 B型肝炎 透過性行為、汙染的針頭或血品感染。建議旅途中有性接觸、刺青、穿耳洞,或接受侵入性醫療處置者,於行前施打疫苗。  
HIV

高風險之旅客可於行前諮詢醫師,決定是否使用自費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

預防愛滋最重要的仍是做好安全性行為及相關防護措施,如不參加轟趴、性派對或有多重性伴侶、不共用針具、不使用毒品、定期篩檢等,以降低感染風險。

 
接觸傳染 狂犬病

緬甸2018年累計報告約8,600例狗咬傷人案例,累計25例狂犬病死亡。多數個案來自仰光省德拉區。

當地蝙蝠、犬、貓等哺乳動物都可能帶有狂犬病病毒,一般旅客建議遭溫血動物抓咬受傷再接種疫苗即可,但以下旅客感染風險較高,行前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暴露前疫苗。

高感染風險之旅客,行前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暴露前疫苗:

  1. 頻繁接觸動物、從事動物相關工作的旅客(如獸醫、動物研究人員) 。
  2. 行程中無法避免遭動物抓咬(如露營、自行車旅遊、洞窟探勘等) 。
  3. 將前往當地偏僻、無法立即就醫地區的旅客。
  4. 幼兒較容易受動物攻擊,若長期停留可考慮先接種疫苗。
 
新興傳染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一種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的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大部分的人類冠狀病毒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有部分動物的冠狀病毒會讓動物出現腹瀉症狀,可以在糞便當中找到病毒,可能藉此造成病毒傳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統計資料,於2022年3月為止感染SARS-CoV-2者緬甸已超過61萬人感染。緬甸的COVID-19專區:https://mohs.gov.mm/Main/content/publication/2019-ncov

建議的預防措施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相同,包括勤洗手、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等等。再次提醒民眾平時應做好手部衛生、注意呼吸道禮節、及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截至2022年3月,緬甸並無強制施打COVID-19疫苗方能入境。

相關旅遊管制和入境限制措施 (隨時間進行滾動式調整)

https://www.boca.gov.tw/cp-56-5078-41ac3-1.html

  
其他 曬傷、高溫

緬甸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至5月是夏季,6至10月是雨季,11月至2月是乾季;全年氣溫約在攝氏26-36℃間。

熱疾病的預防:
避開最熱的午間時段(上午11時到下午3時)、穿著適當服裝和防曬、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一般日常防曬建議SPF 15以上的產品,日間戶外活動則建議SPF 30以上的產品。

 
水災 緬甸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至5月是夏季,6至10月是雨季,11月至2月是乾季;全年氣溫約在攝氏26-36℃間,夏季高溫甚至可達攝氏40-43℃。近年來緬甸在雨季(6月至10月)的期間,常造成境內多處水災,應避免在此時期前往旅遊。  
治安

紅色警示-不宜前往,宜儘速離境(2021/4/1)

緬甸軍(警)於2021年3月27日軍人節強力鎮壓參與抗爭民眾,全國各地均有抗爭民眾遭軍警射殺,據報載當日民眾死亡人數已創新高。另自2月28日軍警以武力鎮壓抗爭民眾起,民眾死傷人數迄今不斷累增攀升,軍警針對民眾抗爭一貫採取武力驅離手段,並擴大致命武力使用之力道與規模,緬甸局勢仍將持續陷於動盪不安。

外交部再次提醒所有旅緬國人留意人身安全及周遭安全措施,勿任意拍攝軍警行動,同時避免不必要之外出,並與駐緬甸代表處保持密切聯繫,隨時注意駐處網站公告之消息。

 

 

疫苗注射 勤洗手 呼吸道禮節 注意飲食衛生 預防性藥物 防蚊蟲叮咬 安全性行為 避免接觸禽鳥 避免接觸犬隻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隱私權保護及資訊安全政策
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